欧洲杯买球APP(中国)精粹有限公司-GREEN LIFE

撬动城乡供水一体化

发布时间:2015/12/04



把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道道算术题来精准运算,是津市市保障群众安全饮水的成功实践。津市市委、市政府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撬动起全域供水建设的“杠杆效应”。他们通过做大建设体量、提升保障增量、优化安全质量、做新管理变量,让城乡28万居民都喝上了放心水,初步实现全域保障供水、全民安全饮水、全面普惠用水。津市全域供水建设“四则运算”路径,是一个前瞻预算、负重演算、惠民精算的发展过程。
省水利厅认为,津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做法,较好地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城乡一体化在水利领域的成功实践。
前瞻预算:“四难”催生“城乡供水”要素整合
津市市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始于确保群众安全饮水的“四难”。一是取水之难。作为津市母亲河的澧水上游,先后建成10多个水电站(水库),大量澧水用于灌溉上游农田,使下游津市段流量大幅减少,导致部分饮水工程取水难。二是缺水之难。部分偏僻农村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干旱年份严重缺水,甚至要紧急送水救济。三是保证水质之难。部分乡镇地处血吸虫重疫区,地下水铁锰含量超标,地上水工业及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四是水处理之难。津市自2005年开始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历经8年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了“一乡镇一水厂”目标。同时,在水处理上也还存在出厂水、末梢水部分指标不达标等问题。
如何解决“四难”问题?津市市委、市政府算了4笔账:一是政策账。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各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政策和项目相继推出,为农村供水解困提供了政策支撑。二是资源账。津市地处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下游,域内有大小湖泊21个,河流11条,水库28座,水塘8466口,水面总共1.2万公顷。只要措施得当,完全可以用水利之优势破解水缺之困局。三是发展账。津市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县级工业化城市,其经济、建设、管理优势,为供水建设“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经营账。这些年来,得益于经营城市的实践,一个只有28万人的津市把基础建设做到了50亿元,工业规模扩张到了100亿元,为供水资本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是基于前瞻预算,催生出了津市全域供水“城市一片、农村两线(西线、东线)”的大布局。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城乡供水组织领导、项目资金、建设管理等各项要素的整合,打响了以“保障城乡供水”为核心的民生升温战役。津市市委书记王学武深入一线调研,市委常委一班人反复研究,科学决策,确定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章杰多次调度,保障项目建设资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育平、市政协主席姜正才定期或不定期到建设现场督导检查。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徐兴庭科学调度、全面部署、精心安排,保障了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市委、市政府成立津市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指挥部,实行市级领导包乡镇联村居、乡镇领导包村居联农户,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领导靠前组织指挥的责任链;推动了“四建融资”模式运作,通过政府主建、项目援建、部门帮建、社会助建等多元融资1.8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实行市乡村三级负责制,市级负责水源工程、水厂及输配水主干网建设,乡镇负责主管网进村的次管网建设,村级负责次管网到户的分支管网建设,并实行以奖代补,激发各方积极性。
科学演算:“四法”撬动“一片两线”创新建设
津市市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下的“一片两线”布局,是有别于城乡传统二元供水结构的开创性建设。津市市水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布局,以资本运作为支点,用“加减乘除”四法作杠杆,以1亿多元的投入撬动了3亿多元的建设,做大了5亿多元的建设体量,实现了对城乡28万人口的供水保障全覆盖。
盘活资本存量做“乘法”。充分利用城市供水存量资本、乡镇供水现有资产和城乡人力资源,巧做三道“乘法”。一是“乘时”盘活城市资本。乘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之机,着力在“两线”做“乘法”。在“西线”,把城市白龙潭水厂5万吨/日产能与农村西线管网建设对接,使其转化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新优势,不仅节约新建水厂资金近1亿元,而且让管网延伸到了一区一街四镇。在“东线”,将谢家堰水厂提质扩容到6000吨/日产能,实现三镇一乡供水统一联网,供水覆盖面积倍增。二是“乘势”重组乡镇资产。乘城乡供水建设资产重组之势,将7个乡镇11处农村供水资产整合到一体化建设之中,统一划归到市供水公司管理经营,避免重复建设,节省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三是“乘机”激活人力资源。借力全市28名市级领导、100多个市直部门、1000多名干部靠前指挥,发动16万农村群众自发投工、投劳、投资参与管网建设,累计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上千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3000多万元。
撬动资产增量做“加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的过程,更是一种量的叠加和体的扩张。为此,他们着重做了三道“加法”。一是在水厂建设上做“加法”。以城市白龙潭水厂为依托,借助周边地势高位优势,通过增加高位水池、中间水池、配水泵房建设,确保了西线全地域供水;以谢家堰水厂为依托,利用辐射周边乡镇的区位优势,增加了反应沉淀池、过滤池、配水泵房建设,保障了东线全覆盖供水。二是在供水管网上做“加法”。先后铺设DN600-DN350钢管及球墨铸铁管51公里、DN50以上PE支管网508.5公里、DN50以下PE入户管网715.8公里,形成了城乡联网、乡镇联通、末端联户的一体化供水管网布局。三是在单村供水上做“加法”。投资334万元,在2个乡镇的3个偏远山村实施单村供水工程建设,确保了2300多名村民安全饮水。
激活资产经营做“除法”。从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伊始,津市就确立了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思路,突出做好两道“除法”。首先,在体制上做建管分离“除法”。城乡供水一体化所有工程建设,由市政府委托市水务局作为业主承建;工程竣工验收后移交市自来水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市水务局负责日常运行监管和对上衔接协调。在管理体制方面,突出三项机制创新,即:“分级负责、收入提成、财政补贴”的管网设备养护机制;“供水公司日检、检测中心月检、疾控中心季检”的水质检测机制; “水源划区挂牌专护、水厂人防物防技防特护、管网分级划段包干管护”的安全防控机制。其次,在经营上做制供分离“除法”。将市自来水公司原制水功能剥离,成立制水和经营两个分公司。制水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现行制水标准制水,实行专人专账负责,直接接受市国资公司监督管理,并按市政府统一制定的价格,分别向自来水经营公司和乡镇趸售供水,水费分月结算,达到制水保质、保量和供水保安、保障的惠民“双赢”效果。
优化资源环境做“减法”。津市市为确保城乡安全饮水,不仅坚持在供水体系内强化建管,而且在供水系统外狠抓环保,重点在水资源保护上做了三道“减法”。一是 “减排”。在关停20多家“五小”企业和高污染企业的同时,还投资近亿元建成占地51亩的污水处理厂及50多公里污水管网。每日4万多吨工业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由直排澧水变为污水处理厂集中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使供水源头的澧水水质有了大幅提升。二是“减污”。投资近8000万元,建成津市市垃圾填埋场,并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模式,避免垃圾露天堆放对地表水的污染。三是“减害”。开展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关停33家禁养区内养殖企业,启动城区畜禽退养工作,每年减少动物粪尿直排5万多吨,保护了水源地。
惠民精算:“四新”开创“全域供水”普惠局面
津市市将“四则运算”置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之中,不仅撬动了城乡供水各资源、建设各要素的优化重组,并以1:5的投资建设效能承载起了全域“安全供水”新模式、新体系,开创出了建水、供水、治水、用水的“四新”普惠局面。
在建水上,打造了覆盖城乡供水新管网。城乡供水资源的存量整合、增量建设、体量扩张,有效构建起了日供水达5.6万吨的“一片两线”全域供水新格局。“一片”,就是在构建市城区及城郊区供水片的过程中,通过整合城市白龙潭水厂的优势,在帽儿山下新建调节池、山顶修高位水池,山下铺设供水管网,解决工业集中区、金鱼岭街道4个村居等城区供水盲点,保障了12万城区居民及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供水。“两线”,就是在开发农村供水东线和西线“两线”中,“东线”以扩容提质后的谢家堰水厂为供水枢纽,构建起了联通新洲镇-李家铺乡-保河堤镇-渡口镇的供水管网;“西线”以城市白龙潭水厂为供水枢纽,构成了联通工业集中区-灵泉镇-白衣镇-棠华乡-渡口镇的供水管网。“一片两线”全域供水网的建成,使全市106个行政村、1967个村(居)民小组全部接通了自来水,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覆盖率达100%,行政村供水覆盖率达100%,全面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在供水上,带来了农民群众幸福新生活。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农村饮水从无水到有水、从苦水到甜水、从挑水到自来水的转变,农民群众普遍喝上了放心水,享受了新生活,得到了新实惠。目前,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自来水管已经接到16.62万名农民家中;农民购买洗衣机、热水器的数量较往年同比增长35%;农村旱厕改水冲式厕所8000余间,同比增长38%;3000多户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现在的津市农村,供水成本虽比城市高,但自来水一律城乡同质同价,五保户用水由政府全额买单。
在治水上,促进了美丽乡村环境新变化。津市市委、市政府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中,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优化了水源,净化了家园,美丽乡村不断涌现。通过对河道、沟渠、堰塘等水源上的漂浮垃圾进行清理,使水体清澈、畅通,让28座小型水库和重点湖泊西毛里湖的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通过种养业污染治理,全市先后新建沼气池7.4万立方米,发展家禽畜粪利用项目135个,年消纳转化畜禽粪便20多万吨,从根本上改变了垃圾围村和污水横流现象;启动“绿色津市”建设,在城乡实施了“庭院绿化、公路绿化、环湖绿化、城市绿化”四大绿化工程。如今的津市农村,已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在用水上,保障了园区工业持续新发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向市工业集中区拓展的过程中,做到了项目进展到哪,管网就延伸到哪;企业发展到哪,供水就跟进到哪;园区扩张到哪,管网就覆盖到哪,为工业集中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供水支撑。目前,工业集中区已扩展到8平方公里,现有入驻企业9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三大板块,日供水上万吨,没有因供水短缺而导致停产、减产现象。2014年,工业集中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11亿元,同比增长24%;完成税收1.23亿元,同比增长19.7%。   来源:湖南日报

上一篇 : 天津:推绿色清洁能源 有效减轻“供暖...

下一篇 : 农村饮水安全面临四个方面挑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