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买球APP(中国)精粹有限公司-GREEN LIFE

电改2.0:新能源如何迈入电力市场

发布时间:2015/09/29

    OFweek智能电网讯:2015年上半年,德国的电力市场专家和政客们集体陷入了一场争论不可自拔:能量市场vs容量市场。

    容量市场的理论来自英美体系,德国电力工业界虽然不至于奉若神明,却也不敢小觑,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不断提高,传统电厂的发电比例日益下降,而易受天气影响产生波动的新能源电站对电网调控尤其是调峰调频容量带来更多和更高的需求。而且对于经济效益下降的传统电厂来讲,在能量市场上无法与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新能源竞争,也可从容量市场上获得一些利益补偿。

    以英国和美国为先的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设立容量市场,让各种电厂尤其是传统电厂除了在能量市场里履行一般性的电力交易和供电义务外,还必须提供并履行一定的容量备用义务,强制性和预先性的满足一定的电力工业长期性和临时性的责任,以确保长期电力供应安全。提供这一部分容量供应的电厂可以获得一部分补贴,因此可以吸引一些新的电力投资引导资源配置,同时也可避免短时间的容量紧张以导致电力交易市场极端价格的形成。

    为此,人们设计了容量市场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模式。以欧洲为例,就有法国的强制容量备用体制,西班牙的战略补偿体制,英国的集中容量拍卖等几种不同的模式。在欧盟的ACER监管中心网站上,我们可以找到如下的一张全欧的不同容量市场体制的分布图。

    宏观来讲,容量市场(capacitymarket)确实是能量市场(energy-onlymarket)的一个有力补充。但容量市场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受整个电力市场及能量市场设计的制约和影响。在欧洲日益推崇并推动统一性的全欧电力交易市场的时代背景下,再来看各国对容量市场的态度和设计的确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法国作为一个电力体制依然保存着非常浓厚工业化垄断气息的国家,100%的输电网和95%的配电网依然被法国电力公司控制的非常紧密,再加上其70%的电源来自核电,而核电恰恰是技术上以覆盖基荷为主,灵活参与调频比较困难的电源类型,因此在法国,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强制性容量证书承担调峰调频任务的体制就非常容易被人接受。

    而在西班牙,由于最初西班牙政府以大跃进的方式提供了超出市场水平的新能源补贴结果造成了难以预期的补贴窘境又不得不强行废止之后,爆发性增长的新能源市场对传统电站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因此西班牙政府开始和可以保证备用电力装机容量的电厂签订长期合同,每年可以获得固定的补偿以作为固定投资的回收补助,缩短电厂投资回收期。但这种体制对短期的调频容量和需求侧的价格传导的影响作用就较浅,还需要更多补充。

    对于英国来讲,孤悬欧洲大陆之外,仅靠和法国非常弱的只有200万千瓦的直流电缆连接,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使得英国长期维护一种信念,必须对电网保障足够必要的备用容量来维护系统稳定,因此英国并非没有足够的后备电厂来承担备用,而是无法将大部分的备用转为新能源以推动清洁发电的发展。因此英国在其国家电网的主导下,设计了一个在能量市场之外并行的容量市场,呼吁所有的电厂包括核能煤水气风光等都来竞拍未来容量。但最后发生的结果却和政策设计者设想的大相径庭,大部分的容量提供者来自传统电厂报了相对低价来获取了超过80%的容量市场,原本设想的以此激励推动新能源电站和储能的投资的状况并未出现,使得容量价格反而成为了额外的多重收益被传统电厂收入囊中。

    这些国家的电力体制的不同设计和面临的问题都只来自一个原因:国情不同。所以以泛泛而论的欧美电力体制或者欧美容量市场设计等概念皆不存在,这个世界实实在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情况、一本烂帐,放之四海皆准的体制几乎没有。因此德国人在面对自身的能源转型特点,寻求体制上重新改革突破的时候,对容量市场的引入保持了非常必要和专业的审慎态度。

    德国的情况和其他欧洲主要国家又有很多不同。首先是新能源装机总量已经超过全德国最高负荷,年发电量接近三分之一,为全球最高。其次是德国电网相对运行水平较高,电源分布合理且充盈,德国的地理位置也处于欧洲中部,左右逢源可获得欧盟大电网的充分备用支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由于新能源的持续高速发展,新能源补贴已经成为德国政府巨大的负担,终端电价持高不下,德国为了支持能源转型已经接近可以承受的极限。

    所以在这个时候,德国政府提出了能源转型2.0的概念,以期重新解决前面推广新能源发展时遇到的种种问题,对电力市场作出新的目标更清晰的设计。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也不啻为一次新的电改。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是否要引入容量市场,各界争论非常大,而且电厂/电网/投资人/消费者等各种利益群体展开了各自角度不同的利益维护与争夺,成为整个2015年最期待解决的电改关键点。

    但是德国政府对是否要进行如此大的改革的决策过程和态度实在是很值得借鉴。首先是在2014年就抛出了一个关于电改的绿皮书,引导科技和工业界进行公开的讨论和辩论,甚至在电视上让几大能源集团如意昂RWE和政府官员直接对话,抬高民众的参与意识和分辨能力。其次就是把目标和手段都确定的非常清晰,能源转型不变,新能源必须坚持,整个社会的花费必须降下来,能源集团的利益会被考虑但是要服从大方向。最后也是德国政府决策的一贯优点,不轻易改变和推翻既有政策,善于对系统作微调但不改变初衷。

    因此德国之所以没有采纳容量市场,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三个:第一就是没那么多钱,在德国目前发电容量已经超配的情况下,引入容量市场实际上是一笔很大的花费,为此德国决定忍受能量交易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每年20个小时左右的系统备用不足而导致的甚至为超过3000欧元每兆瓦时的短暂高价。第二就是德国有其他国家没有的也是其电力市场体制最大特点的调频备用市场,这对单纯的能量交易市场和发电厂的收益都是一个补充。第三也是德国希望坚定不移地走能效管理,强调灵活需求侧响应的新能源消纳之路,因此反而希望看到市场能量交易价格出现适应供需变化的价格体现。

    容量市场的作用当然不是不重要,事实上,从电网安全和技术稳定的角度来看,容量市场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电网的技术性能都有非常正面的作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新的体制的引入必然涉及到系统设计和容错监管的问题,如果一个理论上好的体制因为设计失误或者监管失灵导致利益分配与效果制衡的初衷不能实现,反而会给整个经济生态圈造成更大的损伤和制约,那就还不如不要匆忙改革。因此求稳和求专的德国人考虑再三,还是坚持了走有德国特色的电改之路:要新能源,不要容量市场!   来源: 南方能源观察

上一篇 : 管道天然气一期投运 邯郸东部8个县区通...

下一篇 : 政府发令 电价改革有望再进一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