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买球APP(中国)精粹有限公司-GREEN LIFE

甘肃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试通水运行纪实

发布时间:2015/05/14

  5月7日,安定区群众在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阳阴峡渡槽下面的农田里劳动。记者 高樯

    记者 宋振峰

    千百年来,“十年九旱”的定西,从没像今年这个春天,生机勃发。

    往年,一到四五月间,身处其中的人们就能听到,这块旱塬张开干裂的嘴唇在呼唤:水!水!水!

    这时,大山深处的陇西县福星镇川儿村村民朱金鹏,家里那眼水窖便干了。他得专门腾出两天时间,到10多公里外的大岔村拉10趟水,将水窖灌满。算上来回的油钱,去年,就这些水,他花了700多元。

    今年,朱金鹏再也不用拉水了。因为清凌凌的洮河水,来了!

    2014年12月28日,甘肃人民翘首期盼的“圆梦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宣告建成并全线试运行通水。

    “引洮河清流,解陇中之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定西、白银、兰州等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受益区的人民终于在骄傲与自豪中,过上了水灵灵的新生活。

    引洮工程,这一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为陇中乃至甘肃人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与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在黄土高原,丰碑般地耸立起一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丰碑,如水,如山,如磐。

    筑梦

    ——十年九旱,一次又一次唤起甘肃人民对于引洮的梦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引洮工程开工

    以定西市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三四百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700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三成。

    旱魃为虐的严酷自然条件,使得这里童山濯濯、满目荒凉,人们饱尝着饥饿和贫穷的滋味。

    13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急奏朝廷:“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1982年,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丢下的还是一句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于斯,养于斯的陇上儿女,不屈于干旱的威胁,祈盼着有一条天上之河,能够降落人间,滋润这片干渴的土地。

    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洮河。

     洮河,发源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的西倾山北麓,曲折东流过我省碌曲、卓尼、临潭等县,至岷县急转向西北,出九甸峡与海甸峡后,经临洮县,流过12个县,于永靖县注入黄河。

    它,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9.2亿立方米。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省就提出了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引来洮河水,再造米粮川”。1958年,第一次引洮工程启动。当时陇中地区常年动员10万多民工参加会战,最多时达到16万人。

    岁月无痕流过,铁锤钢钎的交响、隆隆的开山炮声虽已远去,但从岷县到卓尼洮河岸边的崇山峻岭间还保留着当年施工的印迹。九甸峡附近的石山上,一条宽阔的“平台”沿山延伸,无声地记录着当年数十万人民的热情。

    可仅靠一腔热情接引不到幸福水,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引洮工程在1961年被迫停工。

    引洮工程停止了,但甘肃中部人民对洮河水的期盼并没有停止。

    改革开放后,甘肃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老同志、老专家等仁人志士,为改变中部地区干旱贫穷落后的面貌奔走呼吁,引洮工程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1992年,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重新启动引洮工程,并将引洮工程列为中部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

     引洮,这个几度强烈而又几度暗淡的梦想,再一次潜入了陇中人民的梦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引洮工程。2013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他指出,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半世纪的渴望,半世纪的心血。2006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最终审议并通过了引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引洮工程分两期建设,总引水量5.5亿立方米,涉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辖的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建成后425万余城乡群众将从中受益,占甘肃总人口的近六分之一。

    引洮一期,分为九甸峡水利枢纽和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两部分建设。其中,总投资50亿元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惠及定西、兰州、白银3市的安定区、陇西县、通渭县、渭源县、临洮县、榆中县、会宁县等7县区68个乡镇155万人。

    是年11月22日,在群山巍巍、洮河奔流的九甸峡,引洮工程终于开工。

    追梦

    ——为了确保引洮工程能如期通水,引洮人经过8年奋勇拼搏,艰苦鏖战,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

    引洮工程再度开工,陇中大地群情振奋。

    掘进机轰鸣、出渣车飞奔,逢山打洞、逢河架槽,一场誓要拿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拼搏战,轰轰烈烈地展开来。

    但是,建设者们激动的心尚未平静,工程就进入最为艰巨的施工阶段。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引洮工程难度非常大。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需建设总干渠110多公里、干渠146公里、支渠256公里。

    因为跨流域调水,引洮工程涉及的地方山多,地形复杂,工程需开凿大量隧洞,架设诸多渡槽。仅总干渠就要开凿隧洞18座,有87.22%是隧洞,总长超过96公里,是我省隧洞线路最长的水利工程。其中,最长的隧洞9号隧洞全长超过18公里。如此众多的隧洞还要经过西秦岭山地、兴隆山—马衔山山地及黄土高原三大区域,给工程施工增添了很多变数。

    尤其是2010年以后,总干渠7号、3号、15号等隧洞相继发生涌水、涌砂、变形、塌方等复杂地质情况,一个个均为世界级施工难题,严重影响到引洮工程早日实现通水的目标。

    对此,省引洮建设管理局班子成员不敢有一丝懈怠。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他们身先士卒,亲临前方技术把关,深入一线勘察调研,与建设者们一道奋勇而上,攻坚克难,破解了多个影响工程建设的国内乃至世界难题。

    3号隧洞穿越西秦岭北缘大断裂带,最大埋深773米,是国内最深的引水隧洞。在掘进的过程中,多次发生涌水、塌方、围岩变形。建设者曾经在1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仅仅掘进了77米。

    酷暑时节,3号隧洞涌出来的水却冰冷刺骨。面对困难,建设者穿上两层棉衣棉裤,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接管子。他们有的腿部浮肿,有的小便失禁,但还是咬紧牙关,将水排了出去。

    2011年12月30日,3号隧洞宣告顺利贯通。至此,引洮总干渠18座隧洞贯通了17座。

    在所有人都以为曙光已现时,谁也没想到,7号隧洞,成了摆在建设者面前的“拦路虎”。

    7号隧洞,全长17.29公里,是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第二长隧洞。它的进口位于洮河流域,出口位于渭河流域,堪称“咽喉工程”。

    为了早日拿下7号隧洞,2009年一开工,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专门引进一台宛如一条“钢铁巨龙”的TBM——世界上目前最先进的大型隧洞掘进机设备。这也是继引大入秦工程后,我省历史上第二次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启用TBM。它在掘进中,创造了月进尺1869米的世界纪录。

    但是,“上天容易钻地难”。7号隧洞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还是出乎所有人意料。2010年,TBM碰到了业界“谁碰上谁倒霉”的世界性难题:含水疏松砂岩地质构造,俗称“地下泥石流”。大量的含水泥沙,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使这个庞然大物无法继续向前。

    似乎是困难总比办法多。2012年,虽然引洮人运用了“十八般武艺”,增设4个支洞,再打2个斜井,又开3个竖井……但一个个办法均告失败。

    为了驯服这只“拦路虎”,2013年2月17日至19日,春节刚过,水利部派出专家组会诊。经过多次论证,专家们最终决定,在地下240米以下,首次采用煤矿、地铁等施工过程中才采用的冻结施工法,创国内大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先例。通过一系列工程举措,一点一点冻住含水疏松砂岩,最终像蚂蚁啃骨头般打通了隧洞,破解了含水疏松砂岩世界性难题。

    2014年10月7日,引水工程的“卡脖子段”——7号隧洞终于攻克。这标志着引洮总干渠全线贯通。当庆功的鞭炮声在大山间响起时,建设者们个个心如潮涌,热泪止不住洒在这片苦恋的土地上……

    铭记质量责任重于泰山的引洮人也由衷地高兴,在攻坚克难,为实现早日通水而努力奋斗的同时,他们创造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纪录——在建设过程中,引洮工程始终保持施工零死亡。

    圆梦

    ——期盼了半个多世纪,洮河水终于来了,旱塬上人们如做梦般过上水灵灵的新生活,他们忘情地畅想着自己的未来

    2014年12月28日一大早,随着一声“通水”令下,洮河上游九甸峡水库的取水闸口缓缓开启,清澈的洮河水涌入总干渠。

    12月29日,洮河水顺利进入定西境内,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试通水成功。

    “八辈子不敢想的事,今天咋就像梦一样实现了?”定西沸腾了。

    听说洮河水来了,引洮工程一期沿线村庄的一些群众,放起了鞭炮,自发步行十多里地到邻村交界处迎水。

    念起自编的快板书《引洮赞》,扭起火红的秧歌。时隔50多年,曾经参加“老引洮”的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村民李炳章,情不自禁地和20多名“夕阳红艺术团”成员,赶到了洮河渠边,喜迎“贵客”。

    “洮河水来了,洮河水来了,洮河水真的来了!”当看到洮河水从自家水龙头里喷涌而出时,73岁的安定区葛家岔镇黑营村村民刘殿邦像孩子一样,激动地大声喊道。

    水流,他的眼泪也流。高兴呀!和他一样,位于这片干旱山梁上的其他村民也急切地拧开自家的水龙头,把所有的容器都接得满满的,生怕洮河水不再来似的……盼了多少年水的他们,一个个把手伸到水管下面,看着那水怎样欢跃地流过指尖。

    在这苍凉的山村,何时有过这般盛大的节日?繁衍生息于此的人们,何曾尝过这绿色的甘泉啊!

    甘甜的洮河水,漫过陇中旱塬的山山洼洼,也漫过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干旱山区苦涩的生活开始销声匿迹了。

    每天早晨,80岁的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村民徐进贤,都要喝个“罐罐茶”。从他喜欢上喝茶的那天起,他就不知道是茶苦还是水苦。

    “现在,洮河水熬的茶,真香。”他告诉记者,那天,洮河水来时,正是下午,他特意又熬了一回,一遍遍地喝着。多少年来,那是他喝得最香的一次。

    再不用喝很“硬”的窖水了,现在,通渭县第三铺乡第三铺村村民孙雅琴看着水龙头流出来的洮河水,还非常激动。爱干净的她,如今想洗衣服时,也不怕没水,敢洗了。

    更重要的是,洮河水来了,陇中旱塬人民生产方式改变了,他们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这个春天,安定区鲁家沟镇太平村村民李宝成家里的地,破天荒地“长”出了两个蔬菜塑料大棚。清明一过,用来春灌的洮河水来了,他在大棚里“人生头一回”种起了蔬菜,一棚辣椒、一棚生菜。

    因为干旱,位于川道的会宁县头寨子镇董家川牛河村,地里最多能种些玉米和沙田西瓜,村民日子过得很是难肠。

    去年3月,听着洮河水快要来了,甘肃甘富果业集团总经理张玉珊看到了商机。他流转了村里2500亩耕地,种起了苹果树,打造了我省公司化经营最大的有机苹果种植基地。

    当时,没水种树,他们动用了12辆大水车、20多辆三马子,雇了200多人,到30公里外的郭城镇拉了整整一个月的水。

    “今年,洮河水来了,我们浇水轻松了,果树也发芽了。”张玉珊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土质肥、光照好、温差大,长的苹果不比静宁差。我要把会宁苹果的品牌打出去,带动更多的老百姓靠苹果致富。”

    在一期工程受益区人民开始忘情地畅想未来时,一则令人振奋的喜讯传来——引洮二期工程目前已经列入国家今年新开工的27个重大水利项目之一。

    点亮梦想,浇灌未来。洮河,这条诗意流淌的河流,因为引洮工程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让千千万万的甘肃人民梦想成真。如今,又给干渴的陇中大地带来新的希望、新的梦想……它正在或即将改变的,就是黄土地的明天!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上一篇 : 青海油田天然气入户冷湖惠民生

下一篇 : 供水干管互通工程启用 岛内日供5...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