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买球APP(中国)精粹有限公司-GREEN LIFE

南水北调京西供水枢纽团城湖调节池月底主体完工

发布时间:2014/05/20

南水北调京西供水枢纽团城湖调节池月底主体完工

团城湖调节池像只蝙蝠,跟像个寿桃的昆明湖相呼应

南水北调京西供水枢纽团城湖调节池月底主体完工

玉泉山下,颐和园西南,一个面积约67公顷的工地上热火朝天,开阔蜿蜒的池面、高低起伏的山坡、古香古色的小亭、错落有致的绿植……如果没人介绍,您肯定以为这里正在建设一个有山有水有亭有树有岛的大公园。然而,这个看似“公园”的园区,实际上是南水北调北京配套工程中重要的调蓄枢纽工程、江水进京终点——团城湖调节池。到本月底,它的主体工程即将完工,待今年汛后江水进京时,这里将成为一个全新的京西供水枢纽。昨天,记者走进团城湖调节池实地探访,这里的池、岛、坡都有自己的故事。

探访

3个闸口按需分水

团城湖调节池位于颐和园公园的西南,距离公园外墙仅约300米,因此它有一个别名,叫园外“隐园”,含义是皇家园林颐和园外面的一个很低调的园区。刚走进施工现场,记者就被一阵阵“叮咣叮咣”的敲打声吸引,原来,工地的最南端,众多工人正在紧张作业。

这里进行的是调节池的闸口改造工程。南水北调来水后,江水通过大宁调压池和永定河倒虹吸进入西四环暗涵,最终进入团城湖调节池,闸口位置相当于一个丁字路口,江水到了这里,可以选择不同的流向。施工人员介绍,这个“丁字路口”一共安装了3个“水龙头”,即明渠隔断闸、西四环暗涵出口闸和团城湖进水口闸,每个“水龙头”对应不同的用水需求。

如果打开明渠隔断闸,江水向北马上进入885米长的明渠,在这里,渠水清浅,渠面开阔,是江水进京后唯一一段敞着口的水渠。团城湖调节池建成后,这段明渠不再承担输水功能,市民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接触江水。

池底铺设9层防渗

平时,明渠隔断闸关闭,江水全部通过团城湖进水口闸进入一个开阔的“大水缸”,即调蓄池的主体部分。这个“大水缸”的水面面积33公顷,水底面积30公顷,总蓄水量达127万立方米,相当于现有颐和园团城湖蓄水量的3倍。眼下,施工仍在进行,“大水缸”已经颇具规模,岸边护坡和池底都已经基本完成了施工,待本月底完工后,就可以陆续蓄水。站在岸边的黄土山丘上可以想象,一面开阔的大湖静卧在苍松翠柏的西山怀抱中,将是怎样的美景?

“大水缸”并不是个简单的大池子,不仅池边蜿蜒曲折,池中还有3个小岛,但这些可不只是为了美观,而是另有用处。原来,如果江水直接进入调节池,很容易形成死水区;而如果来水冲到不规则的池边或小岛上,就会加快流速,从而盘活池内清水,这对保证水质十分重要。

池底也格外讲究,面积达30公顷的池底生态砖铺装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工作人员正在对池子东北部一块区域进行铺装,预计到月底,一个完整的水池即可呈现。

别以为这是简单的铺砖,实际上在砖块的底下有最深达1.3米的防渗层。工作人员介绍,池内的防渗措施十分严密,一共有9层不同材质的防渗处理,包括防渗膜、无纺布、黏性土等。由于团城湖调节池所处的土层为强透水砂卵石,如果不进行防渗处理,每天的渗漏量可达到10万立方米,相当于50个游泳池,1个月就能吸光一个昆明湖。千里南水来之不易,因此必须做好调节池的防渗。

“微地形”就地取材

说团城湖调节池像公园,一点儿不假。这里除了有水面、小岛、小亭,还有很多高低起伏的山丘和绿植,相互呼应,和谐共存。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山坡全部就地取材,用挖池子的土方堆造出了现在的“微地形”。几年前,团城湖所在地还只是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中坞、船营、后窑三个村的旧村,是一大片平地。2012年2000余户村民搬迁上楼,住进了不远处新建的农民新村,同年10月,团城湖调节池破土开挖。挖池一共挖出300多万方土,其中三分之一都用来填补了“微地形”。这些山丘土坡也不是随意堆造的,而是根据北京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特别将西北方向的山丘堆高些,为的是挡住冬日的西北风,保持环境风貌。另外,整个地形外围的土坡都比水池高出不少,如果汛期雨大,周边的“客水”也将因为土坡的阻挡而流不进池内,从而保证水源地的水质。

水池用来调蓄、小岛盘活水域、山丘挡风挡水,团城湖调蓄池里大部分的景观都有多种用途。因此,不得不说,和隔壁“高大上”的颐和园相比,眼前这个即将完成主体工程的园外“隐园”,确实低调而有内涵。

设计者

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团城湖调节池设计师王雷:

“用笔一勾,就出现了蝙蝠形状”

历史上,京城西北郊“玉泉趵突”,湖泊遍布。近些年,位于这一区域的颐和园团城湖一直作为密云水库和河北水进京终点,承担水源地的功能。这里原本可作为江水进京终点的首选,但经过专家们数年论证,认为每年10亿立方米江水进京,水面仅30万平方米的团城湖实在不够用。而且,团城湖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内,游人如织,不利于水源保护。因此,最终选择在团城湖西南侧开挖新湖,作为江水进京的终点调节池。

说来也巧,新址历史上由高水湖、养水湖、泄水湖组成了一片浅湖,汇聚西山泉水,补水皇家园林,还能滞蓄洪水。但是后来,随着西山水源枯竭,三个湖干涸近百年,我们也是查了好多历史资料才得知的。经过反复选址踏勘,决定在古泄水湖的位置开挖团城湖调节池,泄水湖地势低洼,水势自然,便于与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两大水源汇集;可向九厂、三厂、田村山水厂供水;还连通昆明湖、昆玉河、清河、京密引水渠、北长河、金河、南旱河等城市河源水系,可谓江水进京最佳终点。

从空中往下看,调节池形似蝙蝠,与昆明湖寿桃形水面相呼应,“福寿双全”。其实也没有刻意为之,设计之初,调节池的南边和北边都有一些障碍物,结果用笔一勾,就出现了蝙蝠形状,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

在靠东侧的一个山坡上,还专门设计了一个高十几米的亲水平台,市民可以站在上面远观。

为了传播南水北调精神和文化,团城湖调节池周边远期还将规划“一园一馆一林一道一带”,包括南水北调纪念园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水北调博物馆、南水北调公益林、南水北调骑行绿道、南水北调旅游文化产业带。它们与颐和园景区为邻,成为古今的见证与传承,更添韵味。

建设者

女教师、女总工、“女汉子”化全利:

“一站就是一天,没两天脸就晒脱皮了”

化全利是南水北调施工现场不多见的女总工程师:一条普通的牛仔裤搭配一件款式简单的格子衬衫,脚蹬一双黑色皮鞋,再套上一件紫色风衣,她经常以这种装扮出现在团城湖调节池的工地里。

每天徒步四五公里检查施工进展、吃住在工地经常不能回家、为了盯住施工进度熬到半夜……化全利是工地里典型的“女汉子”。池底铺设防渗膜时,由于防渗膜的铺设需要按照温度来掌控,黑色的膜铺在温度较高的地上,太阳照上去还反光,池底立刻变成了“微波炉”。化全利在池底一站就是一整天,没过两天脸就晒脱皮了。

“我不仅比原来黑了,还胖了呢,老想着减肥,可是累了就吃,倒头就睡,就是减不下去。”经常把“减肥”挂在嘴边的化全利和所有女人一样爱美,但在工地上,过的都是没规律的生活,踩的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沙土,所以化全利把以前的高跟鞋和职业装全都收了起来,只穿最舒服的深色平底鞋和休闲服。

除了主管技术,化全利也是团城湖项目部公认的最佳接待。她说话爱打比方,讲解的时候和气有耐心,这与她曾经的职业背景有很大关系。在北京市水利水电学校,化全利当了16年老师,教水利水电方面的专业基础课,因为机缘巧合,她从2011年开始,加入到南水北调工程的队伍中。

“以前我当老师的时候,就给学生们讲过很多关于南水北调的故事,也带着学生走过不少南水北调的施工现场,我老跟学生们说,这来自库区的每一滴水都特别珍贵,既然加入到了这个队伍当中,就更应当坚守自己的职责,保护好每一滴江水。”化全利也把这个想法从讲台带到了施工现场,每一项工程,每一个细节,她都力争做到最好。记者 叶晓彦 纪晨 摄

上一篇 : 德州城区供水进入"双厂四区联网"时代

下一篇 : 武汉今年将为老旧社区新装天然气...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