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买球APP(中国)精粹有限公司-GREEN LIFE

人大代表热议“十二五”节能减排

发布时间:2011/03/11

   ◆中国环境报 记者 文雯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带来的喜悦,“十二五”减排已兵临城下。指标有所增加,任务依然艰巨,路径尚待探索。“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机遇?如何确保首战告捷?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


  新指标将减排推向新阶段


  “尽管我国‘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都仍有较大降低空间。”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认为,新指标的出现,拓展了节能减排的空间,“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将由点源污染控制逐渐向面源污染控制发展。


  “‘十二五’期间,污染减排领域将出现两个实施总量控制的新指标,即氨氮和氮氧化物。农村面源污染将成为治理的一个重点。”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对“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信心百倍:“上海市还将增加总磷和VOCs的指标,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幸福感。”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认为,新指标的出现将“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减排应从源头入手,从结构入手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更是我国必须要走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国人大代表曹伯纯建议,把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对外贸易的优化升级作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内容;把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技术作为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调结构是实现从源头节能减排的根本性措施。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克服资源与环境代价较大的问题。要解决资源环境和产业布局的问题,就要从结构上入手。”张全认为,“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节能减排对经济结构调整来说是一次机遇,而结构调整能够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继续开展。


  科技进步支撑减排


  随着环保技术的发展,“十二五”期间科技减排将和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一样,支撑节能减排工作继续发展。包景岭建议国家加强科技减排力度,构建一个专门平台,成立专项组,推动科技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在各地区开展科技减排专项工作。“最终形成产学研管四结合的链条。”


  “可以仿照水专项,建立大气污染专项、农业面源污染专项等科研专项,集中力量进行节能减排相关技术研究。”孟伟指出,水专项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环境科研项目,投入逾百亿元,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0%的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不仅要加强节能减排科技研究,还要增加节能减排管理的科技含量。”张全表示,“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需要采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需要科学分析和理论研究做基础。


  完善法律法规为减排提供重要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建议,完善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法规,使节能减排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抓紧制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促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完善环境风险评估制度。


  “今年,《环境保护法》修订工作进入议事程序,环境损害赔偿、环境风险管理等内容将被纳入其中。”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表示,“十二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节能减排也将实现有法可依,除了行政命令、经济手段外,节能减排工作将有强大的法律武器,可以进一步规范节能减排工作。


  张全建议,在我国相关环境立法和现有环境法律、法规修订工作中,应进一步强化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更加明确对相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行政、经济责任追究,明确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程序。


  创新体制机制为减排注入新动力


  “节能减排不是单纯某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合作才能完成。”姜晓亭建议,打破各部门的条块分割,建立节能减排协调机制,由环保部门牵头,农业、林业、公安等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姜晓亭举例说,比如“十二五”期间新增加的氮氧化物指标,需要公安部门配合对车辆尾气排放进行检查,淘汰不合格的车辆。


  姜晓亭表示,除了运用行政手段外,还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方式,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为节能减排创造产业基础。
 
 
 

上一篇 : 今年扬州将加大管道基础设施建设

下一篇 : 节能减排:要目标更要方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