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3/07
——访“国际低碳企业”陕西海浪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勤福
本报记者 张智祥
“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两会代表和全国人民一样,都在关注着一个事关发展全局和子孙后代的大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节能减排的总体水平?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未来20年将是资源消耗最大、污染最严重的时期。世界银行列举的全球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竟占了16个。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6年就指出:“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温家宝总理今年2月27日与网友的交流中也再次表达决心:“我们已经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我们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40%。在下一个五年当中,我们要降低16%—17%,这些指标都必须通过扎实的工作来实现。”节能减排已经真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核心问题。
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相伴而生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直接影响着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落实。
破解这一难题的“症结”在哪里?作为经济发展的“细胞”和节能减排的基层实践者,企业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和方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刚刚获得“国际低碳企业奖”殊荣的陕西海浪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勤福,进行了一场由微观透视宏观的深入交谈。
“症结”在于煤炭洁净燃烧
中国经济时报:最近从新华网和不少报刊上,拜读了您的文章《我国能源安全的症结其实是技术问题》,其中对节能减排的论述颇富创见和新意。您作为节能环保企业的负责人,节能减排第一线的实践者,怎么看待节能减排的大形势,您认为我国破解这一“症结”的主要举措应该是什么?
张勤福:节能减排,是人类有史以来对自己生存环境的一次自觉大清扫,也是对永续发展的一次自觉大检点。
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但地球村里各国情况都不一样,节能减排的“症结”问题和解决办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必须按照自己的国情对症下药,切不可邯郸学步,走了弯路。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头号用煤大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不一样,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地下的能源95%都是煤炭,而石油、天然气只占不到5%。我们节约能源,首要节约的是煤;减排污染,主要也是减少煤的污染。如何使煤炭洁净化燃烧,这才是中国节能减排的“症结”所在!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认识并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地方的决策者,仍然把煤炭洁净燃烧放在陪衬的地位。一说起节能减排,首先想到的就是控制燃煤加大使用石油和天然气,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拆、撤、禁用燃煤锅炉,到处鼓动使用油锅炉、天然气锅炉、用电壁挂炉等等,有的地方片面要求多进口外国设备防污减排,以为这样就可以使中国的天更蓝、气更清,节能减排的大局就可以得到扭转,其实这是想偏了。
这些措施表面上看不错,但实际上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并没有牵住我国节能减排的“牛鼻子”。这正像人们在非常干渴之际,脚下到处都有泉水和井水不去净化饮用,却鼓动人们都去超市高价购买瓶装水一样,实在是放偏了着力点!
中国经济时报:毕竟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公认的清洁能源,再加上风电、水电、核电、生物燃料等其他新能源,如果我们努力加大上述新能源的使用量,我国节能减排的大局不就扭转了吗?
张勤福:俗话说:“吃饭穿衣要量家当”,我国节能减排的着力点,首先应该放在哪里,只要看看我们的能源“家底”就清楚了。
先看石油的“家底”吧——
一是我国石油资源相对匮乏。我国有13.4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而人均石油储量却只占世界的2.4%。
二是石油对外依存度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全国石油需求量3.93亿吨,其中国内生产仅1.89亿吨,国外进口2.038亿吨,进口石油量首次超过国内自产,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2%,突破了50%的国际警戒线!
三是缺乏战略库存。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国家至少应保有维持90天的战略储备量。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拥有158天、161天和127天的石油储备量,较小的韩国也有74天的储备。而我国由于消耗量太大,却长期基本没有石油战略性储备,全靠石油系统内部的企业库存支撑,只能应付5—7天的石油需求。
四是石油开采成本太高。我国石油大多属于陆相成油结构,开采难度大。国外钻采石油几十、几百米就会出油,我们则常常需钻采几千米甚至上万米,导致成本居高难下。近年来,国际油价高位振荡,想依靠加大石油使用量来节能减排,显然是脱离实际的。
再看看我国天然气的“家底”——
一是人均天然气储量匮乏。2005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仅为世界总量的1.3%,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在我们这几百万个企业、5亿多户家庭的泱泱大国里,这么点天然气怎能满足消费呢?我们企业身处基层非常清楚,实际上我国各地使用的主要能源还是煤炭。
二是采、输规模小。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中国天然气规模普遍偏小,气源不够丰富。从勘探生产到配套输送,整个过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截至目前全国只建成3座液化天然气(LNG)工厂,输送管网也偏少。
三是国外进口气价不稳、风险大。随着需求猛增,我国目前已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主要依靠俄罗斯、中亚等周边国家管道输气,以及从澳大利亚、非洲等地船运液化天然气,运程远,风险大,气源份额受制于人,且价格高低不稳。
四是供需缺口甚大。现在全国30个省市区都在使用天然气,居民、公共福利及工业用户用气量越来越大,每年以16%的幅度递增。2008年全国天然气产量为774.74亿立方米,而当年消费量却达到807亿立方米,消费已大大超过生产。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全国短缺的天然气将达300亿立方米!于是,全国各地不断传出“油荒”、“断气”的消息。
面对如此脆弱的油气供应链,许多地方的环保部门却还在雷厉风行地提倡使用石油、天然气,禁止使用燃煤锅炉,这样符合我国的实际吗?能是节能减排的好办法吗?
再看看其他新能源的“家底”吧——
目前,全世界可再生能源所占的份额甚少,据专家估计,未来的四十年内,人类的能源消费仍将以煤为主。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则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即使包括水能发电这一大块,可再生能源也只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比如,我国目前开发的风电装机容量仅仅占风力资源的0.1%!至于“生物质能源”这一块,在我国更是凤毛麟角!
回过头来请看看我国的煤炭“家底”——
我国是世界头号用煤大国,现有煤炭矿区达6019座,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10201亿吨,每年人均可采煤炭为90吨,而人均石油可采量仅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仅0.1万立方米。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只能主要靠煤炭过日子。
全国燃煤工业锅炉保有量约48万台,每年新生产又达1万多台。燃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我国的有害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节能减排的最大焦点就是必须降低煤炭燃烧污染,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铁的事实!单靠鼓励人们多用石油、天然气等洁净能源,能解决如此严重的问题吗?
通过以上对我国能源“家底”的了解,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燃煤污染是我国节能减排的“主症”,要想搞好节能减排必须下大工夫,使煤炭“洁净燃烧”;想通过限制用煤量,加大石油、天然气等使用量来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只能是使错劲,是行不通的!
中国经济时报:据我所知,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哪种技术,能让烧煤达到和烧石油、天然气一样洁净。所以,我们在制定节能减排方案的时候,就一味地顺着少用煤、多用油、气的方向去思考。经你这一分析,却发现进入了一个怪圈:煤多但要少用,油气少却要多用。当然这里的多和少是针对煤和油气的消费比例而言的。怎样才能让我们放心地多用煤少用油气呢?
张勤福:你说得很对,我们要想多用煤,必须找到新的技术,让燃煤与燃油、燃气一样洁净。事实上,能让燃煤排放达到或接近燃烧石油、天然气排放一样的突破性技术,早在2007年就在我国西部出现了,只不过人们知之甚少,目前还是深闺里的大家闺秀,是市场推广不够而已!
煤炭洁净燃烧的突破性技术已进入市场
中国经济时报:是这样吗?这太让人欣慰了,愿闻其详。
张勤福:这种煤炭洁净燃烧技术,是由陕西海浪公司联手国内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研发成功的,被称为“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技术”,专家认为它是“燃煤锅炉技术的一次革命”,这个项目集“新型洁净燃烧技术”、“高效传热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独创三连塔除尘脱硫技术”、“烟气再循环燃烧”等五大技术于一身,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投资和运行费用也相对低廉。
从实用效果看,这项发明有四项创新:
(一)污染排放极少,各项污染排放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有的项目甚至比石油、天然气锅炉的排放标准还要低。尤其是世界普遍关注的有害物二氧化硫,这项技术已使它的排放降至“N·D(低于最低检出限)”的洁净程度。目前天然气锅炉排放二氧化硫的国家标准为100毫克/m3,而该技术已使二氧化硫排放接近于零。
氮氧化物也是国际公认的有害排放物。北京市严格规定天然气锅炉排放不得超过200毫克/m3,而“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技术”已使氮氧化物排放量降至39毫克/m3,仅为天然气的1/5,这确实令许多迷信石油、天然气的人士大跌眼镜!
如果全国都采用这项燃煤技术,每年就可以少排放二氧化硫500多万吨,这相当于全国排放量减少了1/4。
(二)这项技术可以使锅炉节约煤炭30%,其燃烧率高达98.8%,热效率高达88.4%,远远超出目前所有的燃煤锅炉。我国每年工业锅炉最少消耗煤炭6亿多吨,如果将这项技术在全国推广落实,哪怕仅仅在工业锅炉这一块全部推广落实,就可以每年节约煤炭1.8亿吨!按每吨煤排放2.45吨二氧化碳的标准计算,全国就可少排放二氧化碳4.4亿吨,我国的节能减排局面就会有很大的改观!
(三)能源利用面广。“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技术”适应面宽,通过内控参数的调整,可以使大烟煤、高硫煤、低硫煤等都做到充分燃烧,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四)运行成本低。在同样供暖效果前提下,采用这种技术的燃煤锅炉,运行费仅是天然气锅炉的1/3,是电锅炉的1/6!目前,经我国西部40多个示范点实际使用,性能稳定,效果十分喜人。
中国经济时报:这样的效果,是你们企业自己的体验,还是有权威机构的检测结果?
张勤福:这项技术研发成功后,陕西省科技厅组织高等院校和权威机构的专家进行了鉴定。陕西省原省长袁纯清(现任山西省委书记),宝鸡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都到现场进行考察,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目前,已在陕西宝鸡和渭南等地,筹建“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锅炉产业园”。尤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六部委,于2007年底就组织专家赴宝鸡进行了详细调研,写出了专题报告,给予高度评价。专家们在现场都看到,这种锅炉一无烟囱二不扬尘,出气口温度仅在60℃以下,燃煤飘向空中的烟尘,大都在这种锅炉系统内部燃烧殆尽。即使在这种锅炉的烟道口挂上白衬衣,几个小时后仍然无焦无灰。可以说,由于采用这种突破性技术,公认污染大的煤炭,也会变成“洁净能源”!试想,如果我国能够仿效发达国家的做法,运用国家力量强力推广这种技术,使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全部改用这种燃煤技术,使煤炭实现洁净燃烧,我国节能减排的总体水平,必将得到巨大的提升!
然而,历史上凡是革命性的技术成果,要获得上上下下的认可,得到全面的推广,特别是在生活领域里广泛应用,总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作为企业,我们只希望国家能运用强有力的推动手段,尽量缩短这个过程。就像我国目前各地的集中供热设施,确实是个污染的大头,如果能尽早采用这种技术,整个国家的环境空气质量就会大为改善。
中国经济时报:据悉,我国已实行集中供热的300多个城市中,目前了解并采用这种“煤炭洁净燃烧技术“的还不足两位数,这是什么原因呢?
张勤福:除了宣传推广不够之外,还有一个艰难的观念转变过程。长期以来,我国的集中供热都是“大投资、大锅炉、大烟囱、大管网”的大集中模式,造成了投资过大难以上马,管网过长损耗严重,调节不便收费困难等诸多弊端。“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技术”问世后,我们以这种技术为支撑,提出了“分散式集中供热”的新模式。这种方式可以在一个城镇或区域,分散布设多个热源点,既不需要建大锅炉房、大烟囱,节省了大量建设投资;又不需要过长的大管网,送热损耗少,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大集中供热”的诸多弊端。过去地方政府建设一个供暖100万平方米的热力中心,需要投资1.2亿元,采用这种技术后只须投资6000万元,费用降低了整整一半。
这种“分散式集中供热”,还可以灵活地在一个住宅群或一座酒店建一套集中供热系统,设备甚至可以安装到地下室,在地面上种草栽花,布设建筑小品,美化环境,节约用地,易于管理。
在经营方面,可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将市场机制全面引入集中供热领域。譬如,可以为客户全部或部分代投建设资金,待项目建成再与客户分享集中供热的收益,并最终将全部设施转交给客户长期享用。这无疑大大缓解了我国许多城市建设集中供热设施的资金困难,明确了建设、运营、消费三方的权益关系,破解了大集中供热投资大、收费难、亏损多等一系列难题。
据我们目前在延安、渭南、宝鸡等地,采用这种新技术、新模式建设的集中供热设施效能测算,无论是节煤、降耗、排污水平,都有大幅度提升。如将这种模式在全国推广开来,据测算每年仅取暖费就可以为全国人民节省110多亿元!
国家应该给予强力扶持
中国经济时报:节能减排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民众普遍理解、企业积极参与,更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对此,您是怎样认识的?
张勤福:我首先想到的是企业应有的担当。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国家发展的基础,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自费研发“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技术”,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至今亏空还未填平,依然承担着巨额的推广宣传费用,但为了国家的节能减排事业,为了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我们无怨无悔。
为了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我们决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优先在西部一些贫困县区,装备煤炭洁净燃烧锅炉;为资金困难的城镇预垫投资,尽快普及“分散式集中供热”,使更多的群众共享深化节能减排的成果。
中国经济时报:“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的任务依然很重。如果“海浪环保节能微排放燃煤技术”确实既能撬动我国节能减排大局又能造福于民生的话,那就应该大力推广,对此,你们有什么设想和建议?
张勤福: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的进程中,一项突破性技术撬动社会全局的例子比比皆是。关键是国家应该洞察先机,及时给予强力扶持。在发达国家,凡是对国家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无一不是得到国家机器超常规的支持。从15世纪末的欧洲到上个世纪中叶,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财税支持、国家推广、政府定购等多种形式来扶持突破性创新成果;就连一些研发投资较弱的国家(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也对重要的技术发明采取了政府采购等强大手段来给予支持。对于能够撬动全局的突破性技术成果,像“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技术”,如果任由它在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浮沉碰撞,自生自长,那就只能贻误节能减排的大局和机遇!
中国经济时报:回顾我们今天的交谈,是否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共识:
1.我国是世界头号用煤大国,节能减排的“症结”就在于要抓住燃煤污染这个“牛鼻子”,推广突破性技术使煤炭洁净化燃烧。
2.“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技术”,可以使煤炭洁净化燃烧,做到既“净”又“省”,是一项重大的突破性技术,对我国节能减排具有战略意义。
3.对这种突破性的创新技术,各级政府应该给予重视,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给予积极的扶持和推广应用。
张勤福:谢谢,您归纳得很全面。归结起来还是一句话:只有抓准煤炭洁净燃烧这个“症结”,才能全面提升我国节能减排的水平。
销 售:0371-56160852 56160853(国内)
Sales :+86-371-56160869(Overseas)
供 应:0371-56160827
售 后:15639253870 15639256972
15639258730 0371-56160944 67985258
招 聘:0371-56160813 56160815
办 公:0371-56160808
投 诉:0371-56160812 m13949815205@163.com
网 址:http://www.suntront.com
E-mail :info@suntront.com(国内)
export@suntront.com(Overseas)
地 址:郑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松路252号
官方微信